作者:楊田林 2020.2.2
勤洗手,戴口罩,是個人防疫重要手段。
一般人,勤洗手,有時候甚至比戴口罩更重要。
洗手,要洗正確,否則效果是大打折扣的。
因此,有人編了有趣的洗手口訣,教大家正確洗手:內外夾攻大力丸。
1. 內:手心相互搓洗
2. 外:仔細搓洗手背
3. 夾:十指交錯.搓洗指縫
4. 弓:搓洗手指背部
5. 大:搓洗大拇指與虎口
6. 力(立): 立起清洗指尖
7. 丸(腕): 搓洗雙手手腕

但是,可能多數人都不知道,建立洗手這個觀念,至今才173年而已。
講個「洗手」的故事:
現代醫院非常乾淨整潔,但我們很難想像,19世紀人們對病菌仍一無所知。
當時醫院非常髒亂,手術室骯髒不堪,總瀰漫著各種尿液,嘔吐物,甚至是屍臭,醫師絶少會洗手或者清潔醫療用具。所以醫院也被人稱作死亡之屋(Death House),是各種感染的溫床。
一位匈牙利婦產科醫師塞麥爾維斯(Ignatius Philipp Semmelweis 1818-1865年)改變了這個狀況,但也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作為代價。
當時塞麥爾維斯在維也納總醫院擔任婦產科醫師,產褥熱是產婦的殺手,死亡率很高,他發現醫院中兩個產房的死亡率相差很大。
由醫學院學生負責的產房,每1000次接生當中造成死亡的個案是98.4個;另一個由中年婦女操作的產房,1000個接生個案中只有36.2個死亡。
經過分析交叉比對,塞麥爾維斯發現差異是:醫學員學生會從解剖間直接走去幫孕婦接生,所以他斷定產褥熱的病因是屍體上的「感染性物質」(當時還不知道病菌)。
當年五月,塞麥爾維在醫院裏增設一盆子的氯化石灰溶液。規定從解剖室出來的醫生,必須用這種殺菌溶液洗手,才能再去照顧病人,病房也一定要消毒過。
至此之後兩年,兩間產房的產婦死亡率都大幅下降。
理論上,這麼簡單成效又好的洗手政策,應該受到廣大支持才是。
但歷史告訴我們:
任何改變,尤其是劃時代的改變,都不是順風順水的,一定會遇到許多挑戰與反對聲音。
塞麥爾維斯將這樣的結果,通報給維也納的醫學會後,他開始遭到許多無情的攻擊,上級也要他解散「洗手委員會」。
但塞麥爾維斯不氣餒於 1861 年出版了一本很重要的著作《產褥熱的死因及其防治》,很可惜,寫得太艱澀,很少人看得懂。
(教學要讓外行聽懂,內行更懂,多重要啊!)
他也寫了許多公開信,挑戰當時有名的產科醫師,但是得不到支持,又受到許多無情的批判與打壓。精神狀況變得很差,被送到精神病院,最後被看護人員毒打因傷口感染致死,悲劇結束一生。
先知在當代總是寂寞的,但不會永遠被埋沒。
時代巨輪總是要往前走的。
到了1894年,塞麥爾維斯的洗手觀念逐漸被接受,布達佩斯才立了碑紀念他的成就,還他公道與名聲。此時距離塞麥爾維斯提出「洗手」和重視清潔的消毒的理念,已經過了快五十年。
洗手,是最簡單的防疫手段之一。
當年,他推廣正確洗手的觀念,挽救了成千上萬的產婦與嬰兒,以及防止了許多傳染病的發生。
我們要感謝塞麥爾維斯當年的貢獻。
今天,我們在病毒傳播陰影中,戴口罩之餘,別忘了,勤洗手,正確的洗手,更是防疫的重要動作,也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簡單動作。
祝福大家 勤洗手 保平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