講師的服裝

作者:楊田林 2022.10.27

剛出道時沒經驗,有一次應邀到一家科技公司上課,學員50人,49位博士1位碩士,這個陣仗讓我備感壓力。
上課當天,我穿著正式西裝赴會,一進入教室,發現50位工程師通通都穿polo衫,牛仔褲。

我的穿著跟大家對比太大,顯得格格不入,瞬間很窘。
跟總經理交換完名片後,我脫下西裝外套,解下領帶。 輪到我時,只穿襯衫與西裝褲上台,讓服裝的差距不要落差太大。

那次之後,我才了解原來台灣科技產業受到美國矽谷的影響,除非很正式場合或是主管級,多數工程師大多穿著是輕鬆舒服為原則,一條牛仔褲一件polo衫就解決了。
蘋果賈伯斯,臉書祖柏克的穿著就是典型代表(當然賈伯斯的穿著也是經過設計的)。

佛要金裝,人要衣裝,服裝也是個人風格品味的表現。
我向來對美學沒研究,對穿著很不敏感,加上長年在科技產業上課,因此上課穿著盡量以簡單為原則,通常就是襯衫西裝褲,偶而打上領帶,倒也輕鬆自在。

當然,特殊場合還是得穿西裝領帶上台。
有一年到五星級酒店演講,課前我打了電話給承辦單位,請教學員的穿著,對方回答,所有酒店幹部都是男生西裝女生洋裝,那一次我就是穿西裝上台,否則就失禮了。

服裝也是團體紀律的表徵,因此軍隊有軍服,學校有校服,有的企業也有統一服裝。
因此,在團體中一旦要穿制服,就得依穿制服的規定著裝,否則就有失禮節。
當然,如果是運動服polo衫之類的,就另當別論。 穿上制服,個人也代表團體,在外言行舉止就得更小心奕奕,以免影響團體的形象。

以前我當主管時,一位女同事遲到了。
我問她:你平常都不遲到,今天怎麼啦? 她很不好意思說: 早上起來,換每件衣服都不滿意,感覺不對,換來換去就來不及了。
同事們聽完都大笑不已,選擇太多,煩惱越多。
此時覺得穿制服的好處是可以減少選擇的煩惱。

1980年代聽楊國樞院士演講「社會符號象徵」,他講了真實案例,有一年中研院環島旅行,中研院學者專家穿著都很輕鬆。一位工友因難得外出旅行,竟然穿起西裝。
旅途中所有旅館餐廳老闆都誤以為穿西裝的工友是領隊,都先向工友打招呼。
那套西裝,變成旅行的記憶點。

服裝也有一些傳統性,棒球隊教練一定跟球員穿同樣棒球服。
但我不了解,美國NBA球隊教練都是穿西裝在場邊指揮球隊,這背後應該有典故吧。

有一年在一個200人的禮堂,有幾位講師輪流上台演講,一位美女講師穿著高雅紅色洋裝搭配紅色高跟鞋亮麗登場,老師演講很精彩,但很可惜,舞台布幕剛好也是棗紅色,美女老師的紅色洋裝就被布幕吃掉了,留下一個小遺憾。
正式場合,老師穿著還得考慮講台布幕顏色,以免撞色了。

我聽過,有大學女老師開學時跟同學承諾,這一年上課,衣服絕對不會完全重複,這位老師還真的每次上課穿著都會做紀錄,一年下來,真的做到了。
每次上課都讓同學賞心悅目,這種美感與毅力的老師,讓我敬佩萬分。 這一點,我完全做不到,還好我是男老師,沒有這種煩惱。

隨著節能減碳觀念打開,西裝領帶已經不是主流了,但是正是場合還是得盛裝赴會,儀式性禮節性還是得照顧到。
記得立法院曾討論過,夏天為了節能減碳,立法委員開會能否不要穿西裝?
立法院長王金平力排眾議反對,王院長認為,立法院是國家的最高立法機構,該有的神聖性莊嚴性仍得維護,節能減碳搞錯重點了。

這一點,我是贊成王金平院長的理念與堅持。
我想到論語一段話,子貢想要刪除祭禮中的羔羊,覺得那是多餘的,但孔夫子反對,孔子說: 爾愛其羊,吾愛其禮。 是的,過多的禮節是煩人擾民,是該改進。
但許多儀式性與精神性,仍得透過有形的物質表現去彰顯。

剛閉幕的電視金鐘獎,每位與會來賓都是盛裝赴會,也才能顯得金鐘獎的隆重性啊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