補救教學,以教為學

作者:楊田林 2020.3.9

因材施教,不放棄每一個孩子,是老師的重責大任。
但是學校老師都有教學進度壓力,班上總是有些同學跟不上進度。

如何實施補救教學,就是學校老師必備的功夫。

教育部還為此編了不少預算,請學校老師做課後補救教學,也請大學生做遠距補救教學(也有熱心的老師與大學生是義務的)。

除了編列預算課後教學以外,我認為學校老師在補救教學上,有兩點可以著力:

第一點,要即時當下
即時當下,就是盡可能不要拖太久,否則學習成就越來越低,學生最後會放棄學習。相信很多人當年都有英數理化跟不上進度,最後放棄的經驗。

第二點,讓學生教學生
這有幾個好處:
1.學生會教學生,代表教的人真的懂了。
2.學生年紀經驗相仿語言相通,有時候教學效果比老師更好。
3.建立班上團隊分享,互相合作的氛圍。

1980年代,我在當小學老師時,每周都有新的教學進度。
每周第一堂數學新單元課程,我都會親自示範教學講解。
如果有學生聽不懂,我就會先複習之前的相關進度,把困難度再降低,好讓學生理解。先把全班的「先備知識.起點行為」拉整齊,然後再上本周進度課程,不要急著趕進度。

第二堂課開始,我會讓班上幹部輪流上台教學20分鐘左右,我坐在台下觀看,學生上台教完後,我再上台點評補充,給予鼓勵。

剛開始,學生上台教學一定很緊張,教學過程會很不順。
這時候,要先請功課資優生,有意願者先上台,老師必須給予更多鼓勵指導,先建立成功模式,全班都有信心了,就可以讓大家輪流上台。

幾個月後,經驗多了,大家也習慣了,就會越教越好。
我也鼓勵大家可以跳脫老師的教法,自己創新。
因此,班上有很多同學就更勇於上台當小老師,也會創新教學,就更有成就感,形成良性循環。

當年一個班級都是50多個學生,人數太多只能排排坐,在座位安排上,我把不同程度學生打散,採取梅花座(現在班級學生人數減少,很多教室都採小組座位,或是U型座位,這樣更好)。練習複習時,學生遇到困難,就能就近請教同學,進度就不會落太遠。

一學期下來,全班有一半以上同學都可以上台教學,班上人人皆老師,形成一個「以教為學」的獨特班風。

幾年前,我遇到當年的班長楊雅慧,現在是正念瑜珈老師,她告訴我,我早在30多年前就開始上講師培訓了。
她很自豪說自己是我培養的第一代講師。

補救教學,以教為學,一開始老師會更辛苦,因為老師必須手把手教導小老師,而且要一一照顧指導這些小老師。進度也會稍微落後,學生也要適應,彼此都辛苦。

但是,一旦建立了制度,變成習慣,同學的功課就會大幅進步,也會建立班上互助合作的氛圍,之後老師的教學會更輕鬆,效果也會更好。

當年,我是菜鳥老師,自己嘗試的「以教為學」作法,後來看到有專家已經證明了,這是對的,也是可行的。
《學得更好》這本書舉出一個例子,心理學家約翰.內斯托伊克做過一項研究:
他準備了一些文章,給兩組受試者研讀。
其中一組被告知:閱讀文章後要考試。
另外一組被告知:閱讀文章後要去教其他人。

實際上,所有受試者閱讀完都要參加考試,並沒有人真的去教學。
結果顯示,認為自己要去教別人的受試者學到的更多。

因為,把教導別人變成一種學習模式,教導者會更重視自己的價值與意義,會更認真學習與準備功課,在教學過程中,與他人互動,享受到成就感與他人認同。

我經常呼籲:教他做,不要替他做。
教學也一樣,不一定都要由老師親力親為。
把學習自主權交還給學生,老師只要創造一個好的學習情境,一樣可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益。

會教學的老師們,可以再進階~教學生怎麼教學,讓學生教學生。
如果每個老師都能教學生如何教同學,相信補救教學就會有更多的可能,教育就會愈來愈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