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楊田林 2020.2.28
台北市著名的觀光景點龍山寺旁邊有一條夜市「華西街」。
早期華西街除了有許多台灣小吃外,以當場殺蛇,殺鱉,賣蛇湯,賣鱉湯著名,所以英文觀光手冊華西街有兩個名子:Snake Street或Huaxi Street。
1960年代,我住在那附近,經常站在蛇店門口看師傅殺蛇,賣蛇湯,殺鱉,賣鱉湯。
除了華西街以外,南投一帶風景區,也常看見「山產店」,裡頭販賣現炒的:山羌,竹雞,甚至是穿山甲,猴肉,熊肉…等野生動物。
那時候,台灣沒有環保意識,對吃野生動物行為也不以為意,更不知道這是不對的。

師範學校畢業後,我分發到台北縣坪林鄉漁光國小教書,這是山區迷你小學,只有6班全校78個學生。
學校位處坪林產茶山區,有不少赤尾青竹絲,龜殼花等毒蛇。
一報到,前輩就警告我,要小心毒蛇。
有一位學生就是因為被龜殼花咬到,山區交通不便,送到新店醫院時已經來不及,右腳膝蓋以下截肢了,每天拄著拐杖上學。
從此,只要在學校看見蛇類出沒,不管有毒無毒,師生聯手一定打死再說。
當時不覺慚愧,還認為是為民除害。
有一次,教育局舉辦:愛護動物週。
學校舉辦:演獎比賽,作文比賽,繪畫比賽。
我是六年級導師,學生問我:老師!愛護動物要怎麼寫?
剛畢業的我,完全搞不清楚,就去問校長。
校長說:
你可以告訴學生,不要拿石頭丟路邊小狗小貓,雞鴨不要倒著提,雞鴨會很痛苦。
果然是校長,比我這菜鳥老師有經驗。
隔幾年,我轉調三重教書,一樣的愛護動物週,學校除了作演講繪畫比賽以外。
還舉辦:寵物大展。
請學生把家裡最喜歡的寵物用籠子裝好帶來學校。
讓學生投票,最喜歡哪一隻動物。
籠子裡頭,除了貓狗以外,還有許多小鳥,以及山區野生動物(現在是保育類動物,是不能抓來關在籠子裡頭的)。
果然是市區的學校,創意點子總比山區學校多。
1985年陽明山國家公園成立,我參加了國家公園解說員訓練,又看了一本美國作家寫的環境保育書籍《寂靜的春天》,打開我對環保意識的眼光,才發現過去的觀念是錯誤的。

回想過去自己對動物的荒誕觀念行為感到很慚愧懊悔。
25年前,我曾到野鳥協會上課,我用自己的錯誤環保觀念行為當開場。
後來台灣經濟起飛,國民所得快速提高,環境保育意識抬頭,對生態環境要求標準也愈來越高,政府制訂了許多環保法規,以及動物保育法,動物保護也漸漸上軌道。
過去因經濟不好,百姓太窮吃不飽,必須吃野生動物,當作食物補充營養。
現在,國民所得提高,物資充沛,哪還需要吃野生動物呢?
更何況,醫學界早已證明,許多傳染病的感染源頭,就是從野生動物開始。吃野生動物,最後也是害到人類自己!
沒有買賣,就沒有傷害。
時代改變,觀念行為都得改變了。
不買,不賣,不吃野生動物。觀念改變,行為才有機會改變。
改變觀念,從教育著手,從法規制定著手。
老師,家長,媒體,政府都很大責任。
環境保護,動物保育,路還很長,我們還得一起努力向前行。